【關鍵報告】鴻海分拆,這5點你不可不知

 

優分析累積了很多私訊,都是詢問關於鴻海分拆一事,希望能聽聽我們的看法!

 

因為有的法人說這是【短多長空】,也有法人講說是【短空長多】,到底該如何判斷,已經搞得大家霧颯颯。

 

因此我們搜集了一些國外案例,來針對鴻海分拆這件事提供一點想法,希望能幫助你釐清以下問題:

  • 鴻海為什麼非得分拆不可?
  • 分拆可以讓鴻海的價值更透明,Why and How?
  • 分拆對鴻海來説是加分還是減分?
  • 研究證實集團分拆,對後續股價有利,真的嗎?
  • 分拆會稀釋獲利,但投資人有損失嗎?該如何評估?

 

 

鴻海為什麼要分拆?

一般來說,集團會走到分拆一途,通常都是因為以下幾個理由:

  • 可以讓不同事業體各自發展,而不互相牽制。
  • 可以讓外界更了解集團內每個事業體的價值性,提升投資的透明度。
  • 可以將某個不相干的事業賣掉,將獲利成果回饋給原有股東。

 

 

鴻海這次分拆的最終目的,主要為了前2個原因,請看以下說明。

 

1.各自發展,互不拖累

你應該知道,鴻海承接低毛利的代工訂單都是為了鞏固背後的零組件商機,這是鴻海當初獨創的生意模式,否則鴻海不可能從一個外圍零組件供應商,不斷取得核心零組件的製造能力,甚至買下具有高階面板技術的夏普。

 

這個在過去非常成功的策略,在2012年之後開始遇到瓶頸,因為鴻海已經囊括了全球30~40%左右的硬體代工訂單,很難高速成長下去,而事業體之間的衝突問題也開始浮現。

 

鴻海的所有零組件產能,幾乎都是為了代工單而存在,即使有外部客戶想要高價購買,鴻海也會說No,因為產能已經被代工客戶訂滿了。

 

光看鴻準就知道,當iPhone密集出貨時,整間公司的金屬機殼產能幾乎就是為了Apple而存在,雖然提升了客戶滿意度,卻也讓更好賺的生意流失掉,這些生意都跑到可成(2474)那邊去,所以可成的毛利率遠高於鴻準。

 

 

明明可以賺更多,卻為了整個集團而放棄高利潤生意,需要改變的時候到了。

 

有什麼方法,可以讓鴻海的各個事業體獨立經營,創造最大利潤,而集團需要支援時還是可以幫忙?

 

答案就是分拆!

 

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,鴻海會走到這一步,真的不難理解。

 

 

2.價值透明度會更高

郭台銘一直對外界說鴻海不是純代工廠,不管你相不相信,但他說的是真的!

 

如果你去計算每支iPhone代工價格8~10美金,去年iPhone總銷量2.2億支,即使鴻海囊括所有訂單,總金額也不過660億而已(這還沒扣掉勞力成本),代工訂單根本沒辦法賺多少,而鴻海過去每年能夠賺到1000億以上,它的背後確實包含了很多高毛利的零組件生意。

 

但為什麼法人不買帳?

 

因為沒人知道,鴻海內部到底提供了多少零組件,更無法知道詳細的營收與獲利比重,明年鴻海會賺多少,大家都是猜來猜去。

 

鴻海就像一個被鎖住的百寶箱,大家隱約知道裡面有蠻多值錢貨,但沒人確定到底有多少,一兆還是三兆的差距很大!

 

 

過去法人都希望鴻海可以多公佈一點數據,但我敢跟你保證,即使公布出來大家一定還是看不懂,因為鴻海事業真的太複雜,連產品分類都是個大問題。

 

既然公開數據也無解,那就只有分拆一途了!

 

於是鴻海把百寶箱裡面最值錢的東西,拿出來給你喵一下,那麼整個藏寶箱值多少,大家就有個底了吧!

 

過去鴻海也不是沒有分拆過,但是這次FII的營收佔集團總營收35%,獲利佔了鴻海的55%以上,規模與之前無法相比。

分拆前的鴻海如果透明度是0,這次分拆會讓鴻海的價值透明度提升到50%以上。

 

 

對鴻海的股價來說,加分還是減分?

分拆前,市場早已對鴻海的不透明很有意見。

 

本益比才會低到連二流股票都不如。

 

而分拆後會讓價值透明度更高,怎麼會是利空。

原本的鴻海是0,即使只加了1分,也是長足的進步。“

 

有的外資會說,那我們去中國買FII就好啦,幹嘛買鴻海。

 

這種說法沒錯,所以外資才會一直賣超,但畢竟這是一種短視的行為,當明年FII獲利展望很棒時,外資照樣會回頭買鴻海,如果你是比較長線投資人,其實不需要理會這種說法!

 

外資有外資的想法,你不見得要跟著他們操作。

 

 

看看國外案例吧

分拆的案例在國外非常盛行,而且華爾街多半有個共識:

分拆後,不論是子公司還是母公司,股價多半上漲!

 

 

讓我們看一下中國與美國的案例!

 

HP惠普的世紀分拆案 (HPE and HPI)

HP在2015年分拆前,整個集團事業涵蓋了個人電腦、印表機、雲端事業、伺服器軟硬體解決方案。

 

所有人都知道NB與印表機成長性低迷,但是雲端與伺服器成長率卻很高。當HP把這些事業全部包在一起,企業價值透明度就很低,所以分拆之前的HP本益比不斷下降。

 

於是公司在2014年10月決定分拆,並於隔年2015年11/1正式拆分為HP Enterprise(HPE) 以及 HP Inc(HPI)兩家公司,HPI專門銷售個人電腦與印表機,HPE則鎖定雲端及伺服器等企業軟/硬體解決方案。

 

猜猜怎麼著?

 

即使是成長性很差的HPI(銷售NB與印表機),其獨立之後的本益比都比分拆之前的HP集團還要高,就是因為價值透明度提升。看好企業雲端市場的人去買HPE,看好消費型NB與印表機的去買HPI。

 

但如果將這兩個事業包在一起,沒人知道自己買了什麼!

 

分拆後本益比上升(資料來源:MacroTrend)

 

 

2014年,李嘉誠的電能實業(0006HK)分拆港燈(2638 HK)

電能實業是一間能源投資公司,以燃煤、天然氣、可再生能源,來提供發電、輸電及供電服務,近年積極國際化,不斷投資海外及收購海外資產。

 

港燈全名為香港電燈,經營香港電力業務,以下是電能實業的本益比走勢,分拆後的本益比反而比擁有港燈的時期來得高。

 

資料來源:Alpha Investments

 

註:2014年分拆釋股時認列帳面獲利800億元,所以本益比只有2.7倍,可以省略不看。

 

 

為什麼分拆後股價都會上漲?

因為公司會走到分拆,多半是已經出現結構性問題,導致本益比低落,公司才會想要分拆。

 

那麼分拆後就算不是利多,也絕不會是利空,因為股價早已反應了最壞情況。

 

1993年的時候,有一份研究報告統計了1963~1988年,公司分拆之後3年的股價表現,證明了:

被分拆出來的子公司,股價每年跑贏大盤約10%,而母公司則可以跑贏大盤約6%!

【資料來源:Restructuring through spinoffs: The stock market evidence】

 

1999年麥肯錫也做了相同的報告,結論都是:

公司分拆後,股價表現會優於大盤。

 

 

分拆後獲利被稀釋?

有人會說,FII是有價值的事業,未來獲利會被稀釋,這是個迷思。

 

鴻海又不是賤賣FII,而是以未來價格高價釋股,印股票換鈔票何來損失。

 

難道你寧願持有本益比越來越低的鴻海股票,而不願意高價套現?

 

況且,上市之後的FII要靠自己提升業績來讓股價上升,而母公司鴻海早已拿到大筆現金入袋,未來FII股價若能上漲,也會帶動鴻海股價。

 

所以,除非承銷價格低於預期,否則投資人只有賺到沒有賠到,沒差!

 

 

結論:請發揮第二層思維

分拆出來的FII事業價值會變得很透明,把FII的市值從母公司扣掉,就可以知道其他事業值多少,這對鴻海的價值透明度來說絕對是加分,不可能是減分。

 

你不一定要因此投資鴻海,但市場如果將分拆案偏空解讀,從歷史角度與邏輯上來看,都可能是錯誤的。

 

很有趣的是,企業併購時大家都會以為是強強結合,都以利多看待,最後反而都以悲劇收場。

 

而分拆案大家都以為獲利會被稀釋,都以利空解讀,反而有美滿的結局。

 

這件事最近吵得沸沸揚揚,但過了一年後,就會沈沒在時間的長河裡,以後的股價仍是依賴獲利狀況而定,別忘記這點。

 

 

 

以上言論純粹是為了分享,有關海外企業分拆後股價的表現,讓讀者能夠有更深的了解,並非股票推薦,也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投資前請仔細衡量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