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入門篇】EPS怎麼來的,遠比EPS多少更重要!

在餐廳裡,我們常常可以聽到旁邊桌的人說:某公司今年可以賺到X塊EPS,所以股價至少會漲到XX元。

 

這種將公司EPS與未來股價聯想在一起的思維,本身並沒有錯;但是這種思考非常的表面,誰說EPS多少,股價就應該多少! 不相信的話,讓我們看看以下兩個相反的案例:

 

事業價值降低,EPS成長也沒用

台股中有一家公司,在2010年時EPS只有1.58元,當時股價最高來到108.5元。

 

到了2016年該公司繳出每股8.4元的EPS,當年度股價高點卻只剩下62.2元。

 

也就是說,這家公司的EPS成長驚人,不但沒有帶來股價的暴漲行情,反而是下跌的。

 

這是一個很多人難以接受的結局,卻很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:你買的公司可能EPS一路成長,股價卻可能暴跌?到底為什麼?

 

 

這家公司叫做潤泰全(2915 TT),相信很多人知道這家公司是中國大潤發與台灣南山人壽的控股公司,以下我們將以價值的角度出發,來解釋這種股價與EPS脫鉤的狀況。

 

潤泰全在2011年之前,主要的獲利來源是中國大潤發,因為該事業價值很高,所以在那個時期潤泰全的EPS雖然只有1~2元,市場仍給予高度評價。

 

不過就在2011年初,潤泰全花了147億元取得南山人壽約23%股權,雖然換到後來的EPS大成長,但是對潤泰全的投資價值來說,並沒有太大幫助;因為壽險事業體的獲利品質,不像中國零售業那麼有價值,賺再多EPS也只是帳面上的獲利,並不代表真實的現金流入。

 

因為增加的EPS品質比過去還差,所以該公司在併購之後反而本益比一直掉,股價也不漲反跌。

 

 

 

 

事業價值提升,EPS衰退也不怕

讓我們看個相反的案例:廣達(2382 TT),這間公司EPS每況愈下,但是這段期間股價不但沒跌還漲,市場對現在廣達較低的EPS,反而給予更高的評價,為什麼?

 

這也是一樣的道理,雖然廣達EPS不像過去那麼高,但是現在的本業獲利有超過四成來自事業價值比較高的雲端事業,雲端事業相對於過去的NB代工事業來說,不但含金量更高,營收至今都有20%以上成長動能。

 

所以這幾年來廣達在代工事業雖然少賺了一些錢,卻新增了價值更高的雲端事業,使得市場對該公司的EPS給予更高的本益比,期待未來雲端事業將翻轉獲利趨勢。

 

 

 

EPS多少不重要,EPS怎麼來的才是關鍵

從以上兩個案例看來,市場願意支付多少錢購買一家公司,是根據公司事業價值來衡量。

 

而說穿了,像是EPS這些財報數字只是用來衡量價值的工具,當EPS不具代表性時,股價與EPS就會出現脫鉤的現象;如果市場上充斥著一堆只看EPS來決定買賣的投資人,價值投資人能利用的機會就越多。

 

下次當你遇到相同狀況時,優分析提供你幾個判斷準則:

 

如果有一家公司去年EPS 10元,本益比10倍、股價100元。今年公司說獲利將成長20%,EPS上升到12元。在你決定買進之前,別忘記先判斷公司多賺的2元來自哪裡:

  • 如果獲利的增加來自較差的投資事業體,反而會降低公司原本的價值,那麼本益比反而會下跌,更高的EPS不會帶來更高的股價。
  • 如果獲利的成長來自於本業經營績效的提升、或是更具價值的新事業,那麼你可以樂觀期待市場賦予更高的本益比,股價漲幅通常會遠大於EPS上升幅度。

 

總結

一般投資人真的很難理解:EPS暴增的公司,股價竟然會跌;而EPS衰退的公司反而上漲。

 

希望這兩個反邏輯的案例,能夠給投資人一些啟示:未來任何一間公司EPS暴增或EPS衰退,千萬不要立即跳到結論,也許你能利用更深一層的思考,發現可能的獲利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