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入門篇】高科技股的本益比,為什麼都那麼高?
你認為,微軟、Google、Facebook這些公司,最大的成本是什麼?
當然是研發費用啊!一定要先投入研發,才有新軟體可賣!
再問,你覺得一家保險公司最大的成本是什麼?
當然是業務人員與廣告成本,要不然哪裡來的營收?
最後,你覺得一家工廠最大的成本是什麼?
當然是設備啊,廢話!沒產能怎麼接單?
所以你應該會同意,以上這三種成本的本質是一模一樣的,公司一定要先投入才有產出與回報,對吧!
很可惜,在保守的會計世界裡,對成本的認列方式完全不同。
本文要向你解釋,為什麼像Google這種高科技公司,本益比看起來都很貴!
投入研發的公司,吃虧了
由於設備的價值很容易估計,所以當公司購買設備時,成本可以分好幾年攤銷。比如說採購一台電腦3萬元,就可分三年攤銷,每年只需要認列1萬元的成本。
但是研發與行銷的價值,會計師就很難合理估計了;為了防止公司高估盈餘數字,所以都以費用處理不能逐年攤提,這件事告訴我們:
在會計師眼裡,公司投入研發的價值,跟花錢買一包衛生紙一樣,用過即丟!
難以估計不代表沒價值,對於品牌商來說,推銷費用就是最大的資本支出,對於高科技公司來說,最大的資本支出就是研發!
工廠的最大成本可以攤提,Google卻不行,所以盈餘就被矮化了!
你扣掉,我就加回來
投資市場也不是傻蛋,上有對策下有政策。
像Google這種以研發為主的公司、還有以銷售為主的公司例如Amazon,市場給予的本益比也會比傳統製造商來的高。因為大家都知道比較基礎不同。
所以,他們會用還原後的EPS來看本益比,也就是將研發費用加回去盈餘(當作沒這筆費用),這時後在一起做比較,你會發現有些高科技股其實沒有很貴。
如果一家成功的軟體公司,本益比若與製造商一樣反而不合理,軟體公司就很可能被低估!
只有當大家都站在相同高度時,你才知道誰比較高!
這種評估法稱為:成長流量比(Price To Growth Flow),也就是我們【高科技策略投資機器人】所使用的評價方法,它會告訴我們哪一家高科技公司正被低估!